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。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、技术的基础上,建立了南京化纤、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。
1963年,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,建立北京维尼纶厂。之后10多年,全国范围内“翻版”建设了9家万吨级维尼纶厂,维尼纶成为当时我国主要化纤品种之一。
20世纪70年代,在毛主席、周总理亲自批示下,国家集中资金,以石油、天然气为原料,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,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、辽阳、天津、四川川维4个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。至此,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。
转眼又十年,20世纪80年代,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、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,重点建设仪征化纤、上海金山二期工程。至“七五”末,也就是1990年,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,产能达到180万吨,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。
中国化纤产业经过“九五”“十五”的调整,确实解决了“经济规模”问题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05年中国化纤企业698家,但其中20万吨以上的22家,占家数的3%,但合计产能908万吨,占总产能的47.2%,平均产能41.3万吨/年。这是中国化纤产业的最重要的优质资产。由于中国消费层次多元化,大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,基本形成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边”的竞争格局。我们预计这种共存共荣的格局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。
中国化纤产业经过“九五”“十五”的调整,确实解决了“经济规模”问题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05年中国化纤企业698家,但其中20万吨以上的22家,占家数的3%,但合计产能908万吨,占总产能的47.2%,平均产能41.3万吨/年。这是中国化纤产业的最重要的优质资产。由于中国消费层次多元化,大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,基本形成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边”的竞争格局。我们预计这种共存共荣的格局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。
60年,中国化纤工业从实现零的突破,到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、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以及为国家国防建设、航空航天、体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,中国化纤工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,为我国建设纺织强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。